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新闻中心> 土地新闻

“种大田的‘利器’就是科技”

2024年04月03日来源:陕西日报

  当下,正是整地翻耕的好时节。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高级职业农民韦小川调动几台农机同时作业,为玉米播种做好准备。

  在汉滨区大河镇先锋社区,双溪河冲积形成的连片田地一眼望不到边。旋耕机驶过,新翻的泥土散发出春的气息,引来几只喜鹊觅食嬉戏。目送机器远去,韦小川说:“还要继续创造条件,让小田变大田、分散变集中,便于大型机械耕作,这样才能减工降本、提升单产。”

  今年52岁的韦小川曾是一名面粉厂的工人。20世纪90年代下岗后,韦小川几经闯荡,最终把兴业的目光锁定在家乡的农田上。2011年以来,他先后在关家、早阳、大河等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成立陕西安康秦叶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粮、油、菜种植产业,建成大棚80座,通过土地租金、工资收入、提供种苗、回收产品等方式,带动400多户农户增收。

  “搞农业十几年,我对农业一直有一种情怀。说实话,我就是见不得好田好地闲了、荒了。”韦小川说,“我目前种大田的‘利器’就是科技。”

  为了更好推广智慧农业,3月17日,韦小川特意邀请安康学院的专家到大河镇先锋社区实地调研。围绕产学研合作和智慧农业监测服务平台建设,专家们在秦叶情先锋农业园区现场查看各类农业设施并调试设备,与园区人员深入交流。

  安康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东红表示:“我们的想法是,通过该园区的智慧农业监测服务平台,让农业生产的各项数据完成实时采集、传输、分析,从而降低科技服务成本,推动农业发展。”

  专家们的话说到了韦小川的心坎上。安康城区到先锋社区单程70多公里,请专家实地来指导着实不易。如今,有了智慧农业监测服务平台,很多难题在线上就可以解决。今年,他打算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沟通交流,打造研学基地,实现合作共赢。“通过这次合作项目的实施,我们要在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韦小川说。

  除了线上的“科技智囊团”,线下,韦小川还有一支科技感十足的“农机队伍”。

  秦叶情先锋农业园区的最北部,有一块面积50亩的试验田。如今,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在韦小川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全市油菜、小麦品种试验示范基地。

  这两天正是油菜蓝跳甲、小麦蚜虫防治的关键期,农技人员现场指导配药,实施飞防作业。“这些年,我们为几个园区购置了旋耕机、起垄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中小型农业机械64台,实现了育苗、施肥、整地、插秧、收割等全程机械化。今年新购买的功能齐全、科技含量高的轮式农机,可选爬行挡或梭行挡,还可浮动调节耕地深度,满足多种作业需求。”韦小川说,公司培育了11名农机操作手,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集中育苗、统防统治和各类农业生产机械化服务。

  在汉滨区早阳镇高举村,秦叶情现代农业园区的双层大棚内,10多位工人分工协作,牵线、取苗、定植、浇水,辣椒移栽场面热火朝天。园区技术人员陈永文说:“今年栽的品种是陇椒37-94,整个棚要栽8000苗。它的特点是抗高温。我们第一次试种,试试它的产量和品质。”

  这座大棚里,通道左右两侧的田垄分别使用了黑白两种颜色的地膜,这是为什么?韦小川说,这是他今年的“科研项目”。原来,他想要直观比较两种地膜的效果,为下一季种植寻找“最优解”。

  今年,韦小川还加紧建设粮油加工厂。目前,加工厂主体已经落成,小麦收获时就能投入使用。韦小川认为:“通过粮食加工打造自有品牌、提升产品品质,然后卖出个好价钱,让种粮农民有赚头,农业发展才有前景。”

  坚信科技的力量,在农田里“做实验”。这个春天,秦巴山区新农人韦小川立足当地实际,坚持科技兴农,聚焦增产增收,让传统种植“老三样”粮、油、菜持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用科技之光照亮秦巴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是像韦小川一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的共同梦想。

  去年,汉滨区持续推进撂荒地治理和“非粮化”整治,全年治理撂荒地1.6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3.68万亩,被省政府通报表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项目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

  汉滨区农技站副站长黄长虹说:“2024年,全区预计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0.3万亩、油菜种植面积23万亩、大豆种植面积6万亩。同时,强化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育,以农机农技促增产增收。”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