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难以再生,经济要快速发展,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近年来,宁波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和推行被占耕地“表土剥离”搬家造地等,探索出一条适合市情的耕地保护新路。6年来,宁波通过“表土剥离”再造土地5000多亩。
宁波“表土剥离”法全省首创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宁波的土地资源亦不容乐观。近些年来,该市亿元GDP增长、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亿元财政收入增长耗用建设用地量等指标虽均有大幅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据宁波市国土部门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末该市实有耕地面积为329.6万亩,按户籍人口统计,人均耕地为0.57亩,不仅远低于世界水平,也明显少于全省0.73亩的平均数和全国1.39亩平均数。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2006年,余姚市临山镇率先在浙江省尝试表土剥离,剥土费用由政府买单,即从土地出让金中支出。“当时临山镇镇领导反映,新造耕地的质量比不上被征的耕地,这种情况我们之前也听说过。”宁波市国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
根据规定,耕地变建设用地时必须“占一补一”,即征用一亩耕地必须重新再造一亩耕地。平原地带土地资源有限,除了退宅还耕,新造的耕地往往位于新围垦的海涂或者低丘缓坡上,由于基础设施、水源、自然耕作层等方面存在差别,新造的土地往往不太肥沃。
“当时临山镇刚好有废弃山塘复耕项目要实施,而且乡镇干部保护耕作层的想法也很迫切,所以我们就把‘表土剥离’的试点工作放到了这里。” 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去年试点范围扩大至鄞州区。
鄞州再造耕地400亩
从去年起,对于新增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项目,鄞州区一律实施表土剥离。根据鄞州区的相关规定,出让项目在土地金收益中按3万元/亩提取建立专项资金,划拨项目由业主按拟占用耕地面积3万元/亩缴纳耕作层剥离费。
鄞州国土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表土剥离”是一个过程,包括剥——运——堆——运——盖。表土剥离后不可能马上利用,需要很大堆场。不仅如此,表土堆置时可能会流失或风化。为此,鄞州区建立了20多个表土临时堆场,并专门派驻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
经过两年推进,鄞州表土剥离已覆盖到14个镇乡、3个街道和两个工业园区,完成表土剥离面积3500亩,剥离优质表土近55万立方米。目前,18万立方米表土已用于退宅还耕、垦造耕地和违法用地拆除复耕等工程。
供过于求,“表土造新田”遇瓶颈
听起来,通过“表土剥离”就可以让新造的耕地变得肥沃,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却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根据规定,退宅还耕的土地必须进行“表土”覆盖,海涂地和海拔稍高点的开发造地则没有此规定。“海拔如果高,运送‘表土’的卡车上不去,而且成本也会很大;海涂盐碱化程度高,好的土壤盖上去也会盐碱化,很难发挥作用。真正用到‘表土’的就是退宅还耕的土地,但是这个量不大。” 相关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一年需要征用3.5万亩耕地用于建设,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其中退宅还耕面积约5000亩,开发造地则为3万亩。
试点“表土剥离”模式,宁波“卡”在了“盖”这个环节。
或搭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快车
今年,宁波国土部门发现,鄞州区的堆场里面“表土”越堆越高,“表土”亟待被“消化”。这个问题不解决,“表土剥离”模式很难在宁波全市推广。
“如何让这些‘表土’能发挥作用,我们也一直在探索。”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四明山每年对外销售红枫等苗木,苗木在运送过程中需要大量土壤包裹根系,“表土”或许能够作此用途。
不仅如此,今年国土部出台政策,全国将在4年内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或许,我们也能搭乘这趟快车。” 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耕地的耕作层平均约为40公分,如果将剥离的“表土”盖上去,达到50或60公分。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农田土壤质量,也为“表土”找到了一个发挥作用的去处。
名词解释:
所谓“表土剥离”,类似于医生做“表皮移植”手术:即将耕地肥沃的耕作层约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土壤,在耕地转成建设用地之前先行剥离,再将这部分剥下来的表土移植到相对贫瘠的耕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