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投稿集萃 > 经验推广

陕西省镇安县节约集约用地纪实

2012年02月27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地处秦岭深处的陕西省镇安县,“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内,相当一部分面积属于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

  面对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发展条件,镇安县不得不在土地上精打细算。近年来,通过鼓励高层建筑、拓展地下空间,大力实施循环经济等,镇安的经济发展上去了,土地和资源消耗量却降了下来。

  集中产业,扩充容量——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高层发展

  2012年2月4日,记者从镇安县山体公园俯瞰县城:山下高楼林立,一座座崭新的高层建筑正拔地而起。

  镇安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洪少隆告诉记者:“针对城区建设用地奇缺的实际,县里规定,在规划范围内,停建所有庭院式住宅,统一修建高层住宅楼。目前,县城在建的和已建的高楼达二三十座,‘高层’生活已经成为镇安县的普遍方式。”他说,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发展空间,为解决镇安交通拥堵、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等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发展高层建筑的同时,镇安县注重推进产业聚集,将产业集中到园区发展。“受地形限制,我们在长达7公里的狭长地带,腾出了一个600亩的工业园区。”洪少隆介绍,“虽然只有600亩,但土地来之不易。我们鼓励工业入园,同时规定,所有项目的选址和论证,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提前介入。在用地预审、审批和供地各个环节,我们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投资强度指标‘双控’制度,该核减的必须核减到位,树立精打细算用地意识。”

  通过增加容积率、向园区集中、建标准厂房和企业技改等,全县近年来共节约土地300多亩。

  2010年,镇安县石材加工厂建设项目拟投资1.2亿元,建成年生产石材3万立方米的加工生产线,可实现产值2亿元,但需占基本农田60亩,为了不碰基本农田的“高压线”,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前后历时2个月,几易地点,最后选址定到县工业园区,实现了发展和保护共赢。2010年镇安县地均GDP达到1.4141亿元/平方公里,增长率为24.02%,新增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52亿元/平方公里。

  激活存量,拓展空间——开发闲置地和地下空间

  多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多种原因,该地区部分存量建设用地闲置。镇安县在查清闲置土地底子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补偿、调整项目、纳入政府储备等方式,积极盘活闲置土地。

  2006年至2009年底,全县共收储闲置土地300余亩,总收益超过2亿元。特别是2007年1月对原安康铁路分局使用的42亩闲置国有土地通过政府收储,进行了公开拍卖、开发。在保留了原有卫生所、幼儿园功能的同时,部分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缓解了经济适用房用地压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27046.9平方米。

  “2011年全县供地204亩,其中存量土地占已供土地总量的31%。”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贾明轩告诉记者。

  在镇安,地下空间是一项更大的存量资源。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镇安县在开拓地下空间上取得了良好的经验:第一,要求所有的高层建筑修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设施;第二,努力开发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总结推广“中心广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2009年,镇安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县中心广场地下空间——通过收储、置换原工业局闲置土地和附近居民住宅用地,通过向空中增加容积率,在地面以下增设大面积商业场地的办法,化解了拆迁用地置换、建设资金等难题,实现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

  2010年,镇安中心广场地下空间改造项目完成:在6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发出一个拥有4500平方米的公益广场、3900平方米的地下商场、18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一栋安置楼和一座20多层综合性大楼的中心商业区。

  贾明轩告诉记者,通过这一模式,既激发了地下空间的利用价值,同时节约了大量土地,为土地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他说:“我们实行差别化管理,按比例分摊土地使用权。按占面积的比例折合下来,广场的地面空间为公益性用地,约占40%多;地下商场及停车场所占商业用地约40%多,普通住宅用地约10%多,按这一比例,折合权属和面积进行分类管理。”

  提高质量,驱动发展——节约集约用地驱动产业升级与转型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镇安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实现突破发展,又要青山绿水、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

  洪少隆说:“我们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在土地供应上坚持有保有压,走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扶持重点、发展骨干、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的既定目标。”

  其中,最典型的是尾矿废弃渣综合利用项目。据介绍,由于地处陇南成矿带柞镇宁成矿区的中心地段,镇安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铅锌尾矿、金尾矿现贮存量有500万吨,每年以50万吨左右速度递增。然而,各种矿业开采过程中剥离的固体废渣和尾矿堆放已成为矿产企业的难题,对矿区周围群众的安全也是一个隐患。

  2006年,镇安县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苏州工业大学、中国建材总院共同合作,研发出“利用工业废渣生产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利用铅锌尾矿生产低碱优质硅酸盐水泥”的新方法。“通过这一技术,既解决废弃渣堆放占地的问题,又解决了各种建设的原料来源问题,带来了很好经济生态效益。”贾明轩说。

  “使用该成果以来,仅尧柏秀山水泥公司每年可减少使用黏土12万吨,相当于节约了100亩土地,每年可削减矿山尾矿18万吨占地。”尧柏秀山水泥公司总经理连杰介绍,目前镇安县90%以上建设项目均使用这种水泥。在商洛尧柏秀山水泥公司,记者看到大量混合的废弃矿渣被传送带源源不断送进高温炼制炉,经过高温粉磨,产出一袋袋的成品水泥。

  以节约用地驱动绿色发展,镇安县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