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片区及配套工程高铁连接线的开工建设,使曲阜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高铁时代”,京沪高铁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地理距离,打破传统的空间概念,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其长远的辐射效应将更深刻地影响到市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和曲阜市在全省乃至全国中的经济地位,为经济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与问题同在,值得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高铁时代经济发展规划大调整形成的土地现状
近几年,曲阜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以跨越发展为总基调、以实干兴市为总要求、以"2711"工程为总抓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的决策,是高铁经济的强力带动、辐射效应,实现年内引进20个投资过亿元的产业项目、全力推进73项重点工程等近期发展计划,对国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京沪高铁车站(中心站)曲阜东站所在地曲阜市息陬镇,更是抓住机遇,坐上高铁的经济列车,依托高铁片区规划,做出了“331”工程发展规划,即“三线三区一带”。三线即廖河、沂河和曲尼路两侧。以张曲管区万亩粮食核心区和夏宋管区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为纽带,重点发展苗木花卉、大棚蔬菜、畜牧养殖等产业。以曲尼路为主线做大做强苗木花卉产业。三区即大成工业园区、农业观光休闲区、春秋文化产业园区。在大成工业园区内重点培植华亿木业、舜鑫框木、圣强建筑、圣光照明、新城砼业、天然气母站6大等骨干企业,在南部山区主要做好荒山绿化、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区。依托高铁片区详规,这个镇积极探索发展文化旅游业,联系了春秋文化产业园、五星级酒店、新闻出版、休闲养生等大项目;一带即高铁连接线两侧高新产业辐射带。发展高新科技、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生态宜居社区等产业。全镇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5处,2处正在建设,1处即将开工。
二、高铁时代形成的五大问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围绕着京沪高铁的强力保障,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两翼,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也带来了五大问题研究。一是城市空间问题研究。这是要与铁路建设同步考虑的问题,关键是搞好城市拓展规划。二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这是让经济随着铁路飞奔起来的根本问题,关键是做大规模、突出优势。三是人口集聚问题研究。要让曲阜变为现代城市、成为交通枢纽,人口是一个基本要素。关键是搞好城市的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有序引导人口集聚。四是区域合作问题研究。正视区域经济既竞争又合作的新态势,在练好内功同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是生态建设问题研究。这是让铁路线成为经济带,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以上五个问题,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土地问题,在土地方面就要求要为产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为产业布局的灵活性、区域经济的衔接性合理规划。
三、应对高铁时代的土地对策
以上问题,处处与土地息息相关,处处要有土地作保障,国土工作只有主动迎接,别无选择。面对发展机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对接高铁经济,以高铁建设为契机,结合曲阜“十二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城乡统筹、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专项规划,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始终坚持“2011年保耕地是根本任务,惠民生促进科学发展,守红线坚持数质并重”的“双保”主题,破解高铁经济的一系列土地连锁反应:
1、坚守耕地红线,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准备充足的土地资源,实现高铁时代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我市耕地保有量4646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0919.3公顷的保护目标,认真分解细化耕地保护任务,健全耕地保护面积、责任人员、责任区域网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日常督察、考核奖惩及责任追究相关要求。积极推进土地复垦整理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增加耕地储备库面积,保证生态农业经济带做大做强。
2、节约集约用地,破解用地瓶颈制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先行,留足用地空间。制定年度土地利用供应计划,控制土地供应总量,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坚持“先规划,后出让”的原则,从源头上坚持集约节约用地。二是提高园区规划条件和企业用地条件。严格按照省政府集约节约用地要求在容积率、建筑密度和投资额度等方面严格控制。引导项目上山,建设工业"梯田",向“丘陵”要地。三是对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尽可能高层次立项;尽量争取省厅“点供”用地指标;尽力纳入拉动内需项目盘子用地,由省级解决用地指标。四是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向“农村建设用地”要地,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五是挖潜、盘活存量、低效利用土地,收回闲置土地。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进行整体搬迁、异地建设、旧村开发,向“存量”要地。六是出台企业集约节约用地的奖励政策。对低于使用符合用地标准面积的企业,可按使用的面积平方数折抵城市建设配套费和人防费;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3、确立适应高铁时代的新理念,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引导人口聚居,以开放、高效、创新、文明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关注民生,为民生发展提供良好的用地环境,稳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项目的实施,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认识到建设农村社区的好处,严厉打击农民被上楼、被拆迁行为,各乡镇、村庄围绕社区建设,挖潜地方潜力,突出优势效应,构建适合当地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探索建立与检察院、公安局查处国土资源违法犯罪协作配合机制和涉嫌国土资源犯罪案件移送机制,遏制违法违规用地势头,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