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新闻中心> 乡村新闻

一户人家独守7000亩耕地 乡亲全下山打工(图)

2011年06月29日来源:津报网-每日新报

编者按

一户人家守着18座空村,荒草丛生,寂静无声,甚至连手机信号都没有,这样一个近乎于“聊斋式”的场景,恐怕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这样一户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大山深处,发现伙路坪乡,虽然人迹罕至,却是别有洞天,唯一的住户靠着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看似渺茫的小康之路,真是应了那句话——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离开的人,留守的人,最直白的对比莫过于年收入,显然后者的腰包是鼓鼓的。事实上,这户人家也很难避免下山的命运,主人公于竹叶的孩子刚刚1岁,为了孩子得到正规的教育,于竹叶一家也必须要下山,但是他们的那片家园依然是他们的根。

习惯了城市里喧嚣、赶场似的快节奏生活,实在没办法想象偌大一个山里只有一户人家,究竟是什么感觉,恐惧?无助?无奈?抑或乐得自在?

然而,这绝对不是记者主观臆想的场景,在陕西省太原市就确实有这样一户人家,他们所在二龙山伙路坪乡的所有乡亲们都搬走了,山里只剩下他们一户人守着全乡7000亩耕地,过着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这户农家的男主人叫于竹叶,父亲15年前去世,弟弟在南方打工,一直以来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山村里务农的收入也颇为可观,今年春天他娶了媳妇生了娃,儿子上小学之前,他都没打算从山里走出来。

在陕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二龙山里有个叫伙路坪的乡,现在该乡的18个村子早在六年前就通通搬光,只剩下麻清香和于竹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守在村里,成了山里7000亩耕地的唯一主人。

没想到,山下中北大学周围的数十辆黑车,竟没有一辆愿意载记者上山探望一下这个落单超过六年的钉子户,“伙路坪上不去,路很窄,车子都刮坏了,一旦出了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上面已经不剩什么人了。”这是黑车师傅们对记者的规劝。

第二天,终于有一个师傅愿意带记者上山,这个师傅叫高星明,有十五年驾龄,开消防车出身,“你到山里就知道为什么没人愿意上来了。”

顺着南伙大路向山里开,刚一进山,我们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手机完全没有信号,20里山路足足爬了两个小时,“真不知道咱们是怎么上来的。”高星明自言自语道。

过了第二个村顺着一个“老炮楼”侧边的坡向上爬,终于看到了一间有生气的房子,狗和鸡出出进进,屋外还停着辆吉普车,“有人吗?”刚一推开门,五六只狗同时狂吠,一个身材略胖的女人从屋里走了出来,身后“哆啦A梦”小推车里一个小男孩疑惑地瞪着眼睛。

这是于竹叶今年3月25日新过门的媳妇吕丽娟,“他爸被护林员拉去巡林,他奶奶去放羊了。”吕丽娟抱着儿子说,“儿子今年1周岁还没取名字,我就在家照顾孩子做饭洗衣。”吕丽娟指着周围的空房子告诉记者,这以前都是人,后来慢慢地都搬走了,现在他们住的这个地方叫做后伙路坪村。

“刚才我们走错了路,还见到另外一户人,他们也是没搬走的吗?”听到记者的提问,吕丽娟直摇头,“不是,他们是今年刚刚搬回来的。”实际上,从1999年开始就有人陆续向山下搬,不知不觉这个山上就只剩下于竹叶母子俩了,他们印象里热热闹闹的村子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下面就是乡政府,早就空了。”{Npage}

经过反复考虑 决定留守荒山

人走了,地也荒了,山上随处可见的梯田早就长满了杂草,“我们挑一点好的耕地开荒种上庄稼,快累死了,也只能种60多亩吧。”18:30,于竹叶巡林归来。

当年承包地时,都是好坏搭配着分配给各家各户的,现在人走光了,在政府的支持下,山里的7000亩耕地便任由竹叶家随便种,“虽然说是有地种,但其实收成微乎其微,山里的野猪野鸡特别多,一晚上的工夫菜地就能都被拱坏了。”于竹叶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家颗粒无收,但即使这样,于竹叶还是卖了家里的老牛,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但母子俩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留在山里,一来他们一家人不懂得任何技术,下山找不到好的工作,二来母亲麻清香年事已高,儿子又还小需要人照顾,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于竹叶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干不了重活,“留在山里还能有些收入,下了山真的没法生活。”于竹叶用毛巾擦了把脸,将儿子抱在了怀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于竹叶一家愿意守着大山的最重要原因,以前种一亩地政府给补贴4元,现在这项补贴涨了十倍,一亩地的补贴能有40元,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些收成,而且由于山里没有其他人,于竹叶的养殖业也搞得很红火,一百多只羊每天绕着山吃草也没人管,“要是以前可真不敢养这么多,说不定吃了谁家的庄稼就不好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让于竹叶一家的生活趋于稳定,免费的房子、免费的菜,而且山里没有花钱的地方,这样只进不出的消费方式让他们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以后花钱的地方多着呢,娃要上学,我弟弟还没结婚。”

为了孩子教育 将来也得下山

于竹叶也不是没有打听过,下山的日子过着并不比山里舒服,有技术的人去打工一个月能有个一两千的收入,卖苦力、看大门的甚至连一千块钱都拿不到,全家人的收入也不过两三千,这与他们现在的收入相比甚至还略差,“而且打工不稳定。”于竹叶说。

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母亲年事已高,娃又小,自己又有病,以后全家看病、孩子上学可成了问题,“现在我们家住的这个院子是以前的乡小学,最红火的时候有200多个娃在这里耍,现在就我儿子一个了。”于竹叶笑着捏了捏儿子的脸蛋。

医院也是如此,从山上到山下20多里路18个村已经见不到卫生院了,于竹叶一家只能注意保养不让自己生病,“我妈身体很棒,老婆孩子也挺好,我的腰也保养得可以,一旦生病了,就只能开车下山去看病。”去年于竹叶的母亲麻清香做主花400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吉普车,就是为了全家下山进城方便一些。

但孩子终究是要上学的,于竹叶并没打算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他刚刚在山下兰村以一年一千多元的价格租了一间老房子,“孩子上幼儿园啥的就让我老婆带着孩子在山下住着。”于竹叶说,“我弟弟以前读书时,每天要走30多里山路,我们看着都心疼,所以我妈跟我一样也绝不会让儿子受这苦。”

孩子已经1岁了,再过两年就该上幼儿园了,然后就是小学、初中……“以前家家种点地,送点给学校孩子就能上学了,哪里想到像现在这么费钱。”于竹叶告诉记者,孩子上学肯定得下山,但是山上的地和羊他们还是会养,也许母亲还会住在山上,“能耍多久耍多久,毕竟这是我们的家业,也是生活的保障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