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新闻中心> 乡村新闻

邵阳县黄亭市镇600多亩土地因干旱失收

2012年07月11日来源:湖南日报

漫画 傅汝萍

村民渴望摆脱缺水困境

  邵阳县黄亭市镇黄亭市村民主、桂花、车田3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日前向本报反映:

  我们3个村民小组全部是菜农。过去,我们承担着全镇六七万人口的蔬菜供应任务,是黄亭市镇惟一的一个被上面确定为“菜篮子工程”的地方。可是近几年来,由于缺乏水利浇灌设施,我们几个组成了全镇最著名的干旱小组,600多亩土地因干旱而失收。村民的生活因此而变得贫困,许多青壮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

  但近两年,一些村民,尤其是年龄较大一点的村民,厌倦了长年在外漂泊的生活,还是想回乡发展事业。看到别处村民种菜赚了钱,大家也想重操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都强调要大兴农田水利。村民们日夜盼望着,有关部门能给予有力支持,引来发家致富的活水。

缺水让富裕村组成了贫困村组

  近日,记者来到邵阳县黄亭市镇黄亭市村。黄亭市村是镇政府所在地,全村1200多人,分6个村民小组。种菜过去曾是民主、桂花、车田3个组的村民最主要的生产,是村民眼中的金饭碗,黄亭市村也因此一度成了全镇的富裕村。而这一切,却因为缺水,早已成了过去。

  村民们引着记者来到一个叫“财狗岩”的地方,这里集中了他们昔日引以为豪的近百亩菜地。记者发现,玉米、大豆、花生等抗旱作物已在这里唱了主角。可村民们说,没有水,即使种这些作物也无法保证收成。

  村民告诉记者,很多年前,他们的灌溉用水是从6公里外的茶林水库引水过来。可是,这些年来水利长年失修,不少地方的渠道堵了、毁坏了,有的地方甚至还建了房屋,他们的菜地也就断了水源。没有外来水,村里的水塘也是干的,5口水塘常年长满青草,早已成了鸡鸭等小动物嬉戏的场所。

  村民苦笑说,过去,别的村组总是羡慕他们占了个好地段,亦农亦商,没想到现在他们3个组变成了镇里的贫困组。无法种粮食,也无法种蔬菜,村民们只能离乡背井谋生。村民邓林强,40多岁了,在外已打工多年,但仍对家乡这片土地割舍不下,念念不忘回家乡搞大棚蔬菜。一有时间,他便回来找村、镇干部,请求帮助解决水源问题。

镇村希望上级帮助解决资金缺口

  黄亭市镇副镇长黄文昌、黄亭市村村支书邓涤平告诉记者,民主、桂花、车田3个村民小组的水源问题,一直令他们头痛。村民对此多次提出意见,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因年龄大了,回乡的意愿十分强烈,纷纷要求筹措资金修建一项水利灌溉工程,确保这600多亩土地旱涝保收,让黄亭市镇的“菜篮子工程”名副其实。

  2008年,村里曾请省水利部门进行了实地考察,最可行的方案是在1公里外的一口山塘里打井,利用电排抽水。可据初步预算,这项工程的总投资至少要60多万元,这笔数目对村里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镇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水是农业之本,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因此,他们急切盼望上级有关部门能根据该村3个组的实际情况,帮他们解决资金缺口,为村民引得“活水”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