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义桥村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在进行整地作业。受访者供图
走进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义桥村,千亩连片的大田里,初绽花蕊的紫云英随风摇曳,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长春正站在田头,指挥着农机将石灰粉均匀撒施进田里。
紫云英在当地俗称“红花草”,“红花草是个宝,能‘治’土壤酸化,还能当绿肥。”叶长春种的1000多亩地,已经开展酸化耕地治理3年了,“以前土壤酸化板结得厉害,稻子很多都是空壳的,现在不仅稻子结籽率高,每季亩产提高了100多斤,而且施的化肥也少了,品质也高了。这两年,我种的稻子很抢手,每100斤多卖40~50元呢!”叶长春满意地算着账,他告诉记者,这些年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不仅治好了耕地酸化的“病症”,而且稻米品质提高了,能卖更高的价钱。
叶长春的体验是江西省开展酸化耕地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近年来,峡江县、贵溪市提前谋划,统筹施策,因地制宜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工作,通过土壤培肥改酸、种植冬季绿肥和秸秆还田等综合技术措施,不仅使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效,化肥减量20%~30%,实现了保育耕地与粮食产能提升双重效应。
“治”酸化耕地“瘦、粘、板”粮食增产增效
50多岁的叶长春是水边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8年,叶长春牵头成立了长林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500余亩地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两年下来,收成却并不理想。
“稻子有很多空壳的,不结籽,打不出粮来。”叶长春很无奈,“化肥越施越多,地却越来越不好种!”为此,他多次跑到当地农业农村部门请教,最终,经相关专家鉴定,这是酸化耕地。
作为种田的“老把式”,他太清楚耕地酸化的危害了。“酸化耕地种草都难。”叶长春说,种在酸化地里的农作物“一年蔫,两年黄,三年进了灶火堂”,当地农民甚至把耕地酸化称为土壤的“绝症”。
就在叶长春愁眉不展之际,好消息传来:2020年,峡江县被列入江西省25个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县,包括叶长春流转耕地在内的义桥村,全部纳入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2023年,峡江县又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
春耕前撒施生石灰,双季稻插秧前要增施有机肥作底肥,晚稻收割前种上红花草当绿肥……每个关键农时节点,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人员都会来到地里帮助叶长春。随后,叶长春惊喜地发现,地里的情况一年比一年好,水稻结籽率高了,“这两年晚稻亩产都在1200斤以上!”更让叶长春高兴的是,增施有机肥和绿肥以后,地也比过去松软、保水、保肥了,每亩化肥施用量减少了80~90斤。
地处赣中腹地,坐拥34.59万亩耕地,峡江县素有“赣中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近年来,这片肥沃的土地却面临着酸化耕地的严峻挑战。
峡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峡江县耕地质量平均等级4.51,土壤pH值<5.5的耕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6.23%,酸化程度堪忧,且普遍存在“瘦、粘、板”等问题,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品质。
为此,峡江县紧抓被列入全省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县和全国第一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的机遇,将水边镇、罗田镇等地集中连片耕地作为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依托“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服务模式,推广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石灰质物质调理等综合技术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同时,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绿肥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模式,多途径缓解、全方位遏制耕地酸化进程。
目前,峡江县通过集中连片推广“冬季绿肥+化肥减量20%+石灰+有机肥+秸秆还田”治理技术模式,完成酸化耕地治理面积8万亩以上,显著改善了土壤酸化,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效。
连续开展酸化耕地治理3年,项目区酸化耕地土壤pH值平均提高0.5个单位,土壤贫瘠、板结、潜育化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提升0.5个等级。项目区内水稻平均亩产达510.3公斤,较往年增加了33.9公斤,增产率达到8.1%;耕地质量等级从2019年的4.75提升到2023年的4.47。
“治”重金属超标粮食安全有保障
如果粮食产量由少到多,是“量”的提升,那么从产出的粮食重金属超标,到产出安全健康的粮食,则是“质”的飞跃。近年来,贵溪市罗河镇新田村姚家组种植大户姚浪波就体会到了这种“质”的变化。
姚浪波清楚记得,2018年前后,他流转种植的1000多亩水稻,被多次测出重金属镉超标,卖不出去。于是,他找到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专家告诉他,这与土壤、水源和化学元素的沉降都有关系,想要解决还是要从“土底子”上入手。
随后,姚浪波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开展酸化耕地治理,撒生石灰、施钙镁磷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紫云英绿肥。除此之外,还在水稻移栽前进行土壤水分管理,穗期喷施叶面肥,降低重金属活性,这样才能解决重金属超标问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现在我种的大米安全健康,再也没有重金属超标问题了,治酸化帮了我们农民的大忙了!”姚浪波高兴地说。
像姚浪波一样遇到粮食重金属超标的情况,过去在贵溪市并不少见。该市位于鄱阳湖流域信江河谷水稻主产区,是赣鄱粮仓的主要稻谷产区。贵溪全市74万亩耕地,曾面临着耕层土壤酸化严重的问题,土壤pH值低于5.5的强酸至极强酸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5.88%,严重制约了贵溪市的耕地质量等级和粮食产能提升,同时,部分区域耕层土壤重金属超标导致粮食安全的风险也日益加重。
近年来,贵溪市在耕地酸化严重的罗河镇、滨江镇、河潭镇高标准农田区与稻米镉重金属元素超标的水田等区域,连片开展8万亩酸化耕地综合治理,集中试验示范酸化调理与生物综合技术模式,并积极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出“氮肥减量30%+叶面追肥+生石灰+有机肥+秸秆还田”“碱性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还田+秸秆还田”等3种适合当地的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
贵溪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近三年实施石灰调酸、施用土壤调理剂、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酸化耕地治理措施,项目区内土壤有机质从25.05mg/kg提高到27.20mg/kg,土壤pH值从2022年的5.01提高到2024年的5.47,耕地治理等级提高了0.2以上;全年增加稻谷739.9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910.43万元;项目区通过普及酸化耕地治理技术应用,提升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推动了绿肥种植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全市化肥施用量较上年减少159.45万吨,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大大降低,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重提升。
随着一块块酸化地嬗变为高产田,赣鄱大地的鱼米之乡正迎接新一年的好“丰”景。